模糊系统与数学

绘画创作中关于形象的模糊化研究

对于绘画创作来说,什么样的造型手法与表现方式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蒙德里安的文章《造型艺术与纯造型艺术》提出了关于绘画造型手法和表现方式的观点:艺术创作的问题在于主体与客体两者关系。这是个难题,应该是两者间的平衡,应该用的是技巧在造型中去解决这个难题,并非是用思想解决。画家在搞创作时,采用何种技法才决定画面的效果,其艺术价值与画家采用的画法和技术是相关的。“就连那些写实主义者,在描绘自然时,虚构的手法也是他们必须使用的。”模糊的处理方式就成为了他们画面中常使用的虚构,它对于画家是如此重要,因为它让画面富于意蕴,画面的氛围效果是如此具有感染力。在不同地域民族文化中,其模糊语言不会是一样的,呈现不同的语言形态,但都归纳为虚化、淡化、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即是呈现了与模糊的关联。我们中国绘画中,在山水画当中的形象与符号其实也具有模糊性的象征意义,在西方亦是如此,绘画中形象所呈现出的模糊性亦有多种表现方式。

一、轮廓线

绘画中的轮廓于《美术百科大辞典》里的意义:在绘画训练中将物象的大致轮廓边缘画出,然后慢慢深入刻画细节。在《论艺术的精神》中,康定斯基说道:“可以同时将抽象语言和现实语言融合在同一个画面当中,在纯写实和纯抽象绘画可以共同产生某种新的绘画可能性”。

1.轮廓线的去理性化

在纯写实绘画中,模糊的造型手法在写实中可以很好地表现,比较朦胧含蓄地传达画家的主观意图和情感,作品具备内在的力量。文艺复兴早期的时候,模糊的表现手法就开始出现在艺术家作品中。达·芬奇对物象轮廓的模糊化,就让画面摆脱某种束缚,不再死板拘谨,变得柔和,巴洛克时期造型的模糊化以及印象主义时期造型的朦胧化即是受到达·芬奇的影响。扬·凡·艾克在轮廓线上的处理具有模糊化的手法,其表现出来的画面意蕴具有不同的效果。作为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在肖像绘画领域,他用他极其细微的情感和精神的耐性,成为伟大的肖像艺术家,《圣母与罗兰大臣》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我们在画中可以看到,画家用极其精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技术把物象乃至周围的环境都画得特别逼真。如果对人物轮廓边缘准确无误地描绘,就不会关注到人物的气息和情感,因而就失去了某种真实性。画面形象的表现过于精确,太多理性加入进画面中,创作一幅画的激情就被掩盖了。

2.模糊的真实性

“模糊”的价值最能在名画《蒙娜丽莎》中体现了,达·芬奇在绘画的技巧上和大型绘画的构图上对人类艺术的贡献巨大。达·芬奇创造的晕染法,更注重圆润色彩的而非线条在绘画创作的使用,在亮部更注重阴影和明暗法。因此波提切利绘画中物象生硬的轮廓表现遭到丢弃,达·芬奇的模糊画法成为西方绘画重要的新的绘画表现方式之一。他的“渐隐法”模糊了画面中物象的外在轮廓,隐藏于背景中,不会有如此呆板的效果,色彩与色彩之间的边缘线被虚化,色彩之间的过渡处理得含糊不明确,因此从这些看到模糊的造型手法与渐隐的造型手法有相同之处。同时模糊化的造型手法使得达·芬奇画的人物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人们看到蒙娜丽莎时之所以会有很多想象的画面,是因为达·芬奇对模糊化的处理是如此的精微。有的画家和早期绘画相比画面变得轻松、灵活,比如委拉斯贵支的绘画就是这样。我们知道早期的作品用线描绘往往是呆板拘谨的线条表达轮廓,这给画面造成僵硬毫无生气的感觉。这一切美好的灵动的变化来自于对线条轮廓的研究和丰富变化,轮廓“模糊”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具节奏感,并且画面的透气感和光感也就形成了,画面的生命气息离不开模糊手法的运用。提香对维拉斯贵兹晚年影响很大,“模糊”的特征在画面上更为凸显(作品远看可以看清楚,近看看不清晰,物象是“模糊”的)。再比如画家维米尔,提倡卡拉瓦乔的创作手法并且探索下去,《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是他的一幅经典之作,他运用达·芬奇的晕染法和对色层的厚涂和薄涂进行交换生成,消融了外部线条和轮廓,这样画面有光线、物象、色彩、空间等,都变得生动极了,而这种画面“真实”也并非是技术的细腻或者纯粹的表面真实,而是具有气息的“真实”。

二、笔触

笔触在造型方面的概括亦可理解为一种模糊的表现手法。绘画中枯湿、浓淡、长短、粗细、大小、疏密等互相映衬对比的笔触及线条在粗放简练的绘画中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些都是以形象为依托。

上一篇:浅析经典书法之美的清晰性读马斌先生书法观典
下一篇:没有了